滑行不腾飞。
滑行不腾飞施正祥。
自古以来人类的收获主要有两样:一是知识,二是智慧。
关于知识:是指人对自身与外在的认知,就知识而言,在古代较为直观,如眼睛看到书是眼识,耳朵听到声音是耳识,眼识认知的是树,这被称为尘,耳识的对应也称为尘,眼耳有眼识、耳识是因为有眼根、耳根,以此类推还有六尘、六识、六根,民间所说的十八层地狱其实就是受这三个“六”之苦。而观现在,我们的知识受到了二次加持,一是文字,二是科学,佛陀时代主要坐而论道不涉文字,佛陀圆寂后的那年夏天由弟子迦叶召集才形成了文字,我们从小学习知识就是拓展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佛陀时代有两种知识,一是普通人的知识,二是外道的知识(共 96 种不细说),我们现在的知识也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传统的,二是现代的。第二次加持是科学,包括科学、分数、理化等众多学科,数理化看似对外在的细分,其实也是对自我的细分。
关于智慧:古代分为两种,一是世智聪辩,属于俗世的;二是圣贤智慧,是出世的。现在也有两种智慧,一是哲学,哲学翻译西方称为爱智慧,二是信仰即宗教教义,科技有科学哲学,政治有政治哲学,现在哲学越细分越发现每门学科的终点是哲学,宗教有彼岸世界等特征,所以超现有意识的只能信仰膜拜,是意识的高级形态,所以也称智慧。
知识与智慧的结合可用“了结”形容,知识是结,智慧是了。结可理解为集结、联合、沉淀、复链等,了可理解为唯一、清净、空无自然等。当然知识与智慧层次不同,对“了结”一词的见解也各异。一个人可以有两个我,识我与智我,一个世界也可以一分为二,俗世与出世,这是我与外在的对应关系。
判断知识与智慧有三个方面:
1. 有无相,有相为知识,无相为智慧。
2. 有无为有,为为知识,无为为智慧。这不是道家的无为,我说的深的心无为即不起心动念,佛家不选动选静,所以喜欢说无住。
3. 有无生死,有生死是知识,不生不死为智慧。
可见很多宗教教义还在“知识”之中,只是“结”大一些,如天堂长出不死等,但并未彻了,只是浅了。其实深浅在人叫知识与智慧,无所谓只是个“名”。知识角度认知深浅而名不同,智慧角度无名而无不名,随机应变而显名。科技与人文是现代人的发展两翼,只是机身一直在地上滑行而不腾空是为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