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说知识二字。
一、如何读懂?
1、什么是知?人看到、听到、闻到、提到、感受到某个事物时,张口就能说出来的,就是知。
人的知,开始于认、发展于学。人在母体内,发育出了感,出现了与外界信息的互动;出生之后,通过听看闻触,对周围的人和物进行脑像定位,这个过程叫作认;从婴幼儿开始,少儿、青年人、成年人乃至老年人的生存全过程中,在认的脑像定位信息与语言信息之间建立对应关系,这个过程叫作学,其结果叫作知。因而,知是通过认与学实现的。
认与学,是获得知的根本途径。在校内接受教育,是获得知的重要途径,也仅仅是一个极窄极短的途径。人生中大量的知,都是在校外靠自认自学获得的。所以,那些用中专生调侃项立刚,以为学历高就一定知多的看法,是很肤浅的。
2、什么是识?对事物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说出其中道理的,就是识。
人的识,都是从知开始的。通过认和学,人在大脑里存储了很多的知。这些知,既包括自认自学的知,也包括别人传授的知和识(别人的识,对你而言依然是知)。你的大脑,通过思和想,对这些知进行甄别筛选,分别建立起你认为正确的对应关系,这个过程和结果,就叫作识。因而,从外面获得的,都叫知;从内里产生的,才叫识。所以,那些用中专生调侃项立刚,以为学历高就一定识多的看法,也是很肤浅的。
3、知与识的相同点,都是事物在大脑中的存储。知与识的区别,在于知是点状存储的,识是线状连接的;知是外来的,识是内生的;知是认和学习的结果,识是知和思想的结果;知多识少;知易识难。
从大脑提取的知,呈镜面反射状态,一是一、二是二,不会带出本身以外的东西;从大脑提取的识,呈网络牵拉状态,会带出许多你自己的东西。知越多,可提取的东西就越多;识越多,能提取的东西就越多。提取出来的知,就是你记忆的东西;提取出来的识,还包括这些东西的相互关系。
举个例子,孩子刚上学时,认读的一个个汉字,储存在大脑里的状态,都是孤立的。他会认、会读、会写,但不明白什么意思。这时,他的大脑对记住的汉字的了解,就是初知。后来,他记住了这些汉字的一个意义,这就有了浅知。再后来,他记住了这些汉字的许多个意义,这就有了深知。再往后,他记住的汉字越来越多,他的知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但是,他虽然积累了这么多的知,却不会用,不能把这些知组合起来表达意思。他此时的状态,就是有知无识。
当他开始把知组合起来表达意义时,他就开始有了初识。后来,他把比较多的知组合起来表达意义时,这就有了浅识。再后来,他把更多的知组合起来表达意义时,这就有了深识。再往后,他能把很多的知熟练自如地组合起来表达意义时,他的识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了。
由此可见,知和识还是两个维度的东西。知贵在存储,识贵在运用。知少则识不足,识少则知无用。
当然,我的这个解释,你看懂了、记住了、能够说出来,属于知;能够把它与你头脑里的其它知联系起来,在需要的时候能拿出来用,这才属于识。
二、如何记住?
说完知和识的意义,我们再来说怎么解读它的字形字义,以帮助咱们更好地理解记忆。
先说知。左矢右口,解读为:矢口而出。口不用说,矢是什么?飞动的箭。我们把字形看成:人仰身躲闪飞箭的样子,或仰身躲闪的飞箭。
这个字形解读,意味着矢是有方向、有目标、有速度、有穿透力的飞箭。比如,物理学上的矢量,指的是有方向和大小的动量(方向好理解,大小是什么意思?就是速度的大小、能的大小、力的大小)。在数学上,矢量又称作向量。
看看,读懂汉字有多么重要!如果语文没学好,学数学、物理也会很吃力。
那么,矢口而出,什么意思呢?一张嘴,你知道的东西就从口里飞了出来。这就是知。
再说识。左讠右只,解读为:定鼎中原之言。讠,用作偏旁的言。只,什么意思?我们把字形看成:鼎。
鼎是霸权的象征
上图是一个古代的鼎。有人问了,鼎与识有什么关系?请注意,鼎在这里所表达的,不是这个器物本身的意义,而是它所代表的特殊含义。
在古代,有逐鹿中原、定鼎中原的说法。什么意思?战国时期,群雄争霸,谁控制了中原,谁就是霸主。把一个代表霸权的鼎,往那里一放,意味着中原就是你的,霸主就是你了。
所以,明白“定鼎中原”意义的,就是识。
经过以上解读,我们就把知和识的字形字义对应起来了。如此一来,理解和记忆就比较容易了。
把以上解读,拿去与字典的解释对照起来,你对这两个字的知,就有可能进入深知状态。当你能够把它拿出来,去熟练运用的时候,就必然是熟识了。
三、如何用好?
我们知道,字和词,是一体二名。用来书写记载时,称其为字;用来表达意义时,称其为词。因此,用好的关键,就是遣字作词,在语句中自如地表达意义。
怎样把握好这个关键呢?我的建议是,一定要熟练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因为,三者是语句意义的基本表达者,世界上99%的问题,都是它们回答的:是什么?做什么?什么样?用好了三者的人,语文水平都低不了,写一篇严谨的论文没问题。至于助词、副词、连词、介词等其它词,在句子结构中,属于锦上添花之类,用得好的,都是作家、文学家。比如:的、地、得,虽然有些大学生都用不好,但不影响他们写论文,因为他们可以一“的”到底。
下面,咱们举例,解读知和识的名、动、形词义。
1、作名词,表示是什么?如:真知灼见。这里的知,是名词,指张口就能说出来的话语。因此,真知灼见,就是正确的话语、高明的见解。再如:远见卓识。这里的识,是名词,指通过加工众多的知,而获得的思想成果。因此,远见卓识,就是远大的眼光、卓越的思想成果。
2、作动词,表示干什么?如:知道。这里的知,是动词,表示用看、听、闻、触等方式去感受、记忆,张口就能说出来。道,是名词,指有利于人生存发展的前途。因此,知道,就是用知的方式,获得对道的理解。通俗地说,知道,就是:说得对!再如:识相。这里的识,是动词,表示通过知道而明理。相,是名词,指有表情的容貌。因此,识相,就是通过看容貌的表情而明白道理。通俗地说,识相,就是看别人的神色行事。
3、知和识,一般不作形容词,故不解。
最后,以下是我十几年前写的未成书,作为在今日头条的首发礼物奉献大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