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薛小玉
2024年9月下旬以来,国内银行理财市场经历了显著的分化。一方面,固收类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出现明显下滑,很多投资者发现“固收理财产品跌了”。另一方面,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大幅上涨,多家银行理财公司趁势推出了多款含权类理财产品。
那么,固收类理财产品和含权类理财产品为何会出现如此显著的分化?面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波动与调整,投资者又该如何应对呢?
“股债跷跷板”效应下,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回调
9月下旬以来,虽然股市一度红火,但一些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却出现了浮亏,一位投资者表示“银行理财就是平常慢慢涨,一跌就跌去很多天的收益,并且在封闭期还不能赎回,非常着急”。根据普益标准的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9月末,全市场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的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07%,环比下跌0.16个百分点;近三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27%,环比下跌0.21个百分点。
·为何会出现净值回调
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回调的原因在于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众所周知,9月下旬,随着一系列提振经济的增量政策出台以及投资者投资情绪高涨,股市迎来一波猛涨。资金从债市流向股市,债市处于承压状态,以固收类资产为主要配置方向的银行理财收益水平受到波及,这集中体现在目前投资者购买较多的R2等级理财产品上,因为这类产品主要投资于各类债券。在这类产品中,最短持有期理财产品和封闭式理财产品是两种常见的类型。其中,最短持有期理财产品采用的交易策略与债市表现息息相关,因此其收益波动较大,而封闭式理财产品则采用持有到期拿票息策略,收益相对平滑,因此受债市的影响程度整体较小。
·理财产品降低费用,吸引投资者
值得关注的是,在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回调的背景下,为了吸引投资者配置理财产品,增厚投资者收益,同时也有助于理财产品扩大市场规模,理财公司开始降低费用,市场上出现了多款接近零管理费的理财产品。例如,10月17日,民生理财发布公告称,对正在发行的民生理财富竹固收安心封闭34号理财产品的固定管理费及E份额的销售费给予优惠。其中,固定管理费由0.3%降至0.03%,销售费由0.3%降至0.15%,优惠起止时间为2024年10月24日(含)至2025年3月27日(含)。高盛工银理财也发布公告称,其旗下盛景封闭式固定收益类美元理财产品97期于10月21日(含)起对固定管理费给予优惠,费率由0.1%降至0.05%。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一方面,理财公司通过费率下降传递出对自身投资能力和市场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下调费率有利于将理财公司与投资者利益捆绑得更为紧密,有助于增强双方黏性。此外,费率下调也有助于理财公司扩大与公募基金的竞争优势。也有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目前银行理财产品费率水平整体已经偏低,后续进一步下调的空间有限。对于理财公司来说,除了降费,还应通过精细化费用管理、加强投研能力等多种措施,提升理财产品的吸引力。
权益类理财产品表现抢眼
发展权益类理财产品是银行理财转型的必由之路。早在2018年12月,银保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便规定,在前期已允许银行私募理财产品直接投资股票和公募理财产品通过公募基金间接投资股票的基础上,进一步允许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公募理财产品直接投资股票。经过几年发展,权益类理财产品的规模有所增长,但在整个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版图中仍然占比较小。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4年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8.52万亿元。其中,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78万亿元,占比为2.73%;权益类产品只有0.07万亿元,占比不足0.01%。
·权益类理财产品收益上涨
有鉴于此,2024年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9月26日,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其对理财资金入市的表述为“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优化激励考核机制,畅通入市渠道,提升权益投资规模”。随着监管鼓励理财资金入市,投资者对含权类理财产品的配置需求将随A股市场表现好转而有边际提升。
数据显示,9月下旬以来,受益于资本市场的调整,权益类理财产品收益大幅上涨,表现十分抢眼,一些投资者表示“权益类理财产品变香了”。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数据,今年9月,混合类和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均环比由负转正,分别增长18.17个百分点、59.76个百分点,而同期纯固收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仅上升0.41个百分点。
·理财公司积极丰富权益类产品货架,以回应投资者需求
“国庆节”前后,不少投资者选择赎回原有的固收类理财产品,而将资金转向回暖的股市,因为对于青睐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而言,含权类理财产品是其参与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渠道。某国有行支行网点理财经理便表示,10月份以来,不少客户前来咨询含权类理财产品,也有不少投资者在面临固收类理财净值回撤的压力下,有意将手头以债券为底层投向的理财产品更换成权益类产品。对于这些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经理会重点推荐偏股类或固收+的混合类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主要集中在PR2及PR3风险等级上。
伴随咨询热度升温,银行理财公司积极推出权益类理财产品。例如,10月15日,民生理财披露,该公司发行的荣竹混合行业龙头策略3个月持有期2号理财产品开始募集期,产品类型为混合类。中邮理财发布6款含权产品推荐,包括偏股混合、偏债混合及固收+类产品,赎回期限包括当天、90天、180天、270天、365天,为PR2及PR3风险等级产品。10月17日,北银理财披露,其发行的京华汇盈秋系列多元配置年定开5号理财产品募集期为10月17日至10月23日,A类份额投资起点为1元。该理财产品类型为混合类、非保本浮动收益型,风险评级为中等风险产品(PR3),A类份额业绩比较基准为2.5%-4.0%。此外,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10月15日至24日,未披露产品起始日期而处于“待售”状态的混合类和权益类理财产品多达263只。
总之,9月下旬以来,含权类理财产品渐受欢迎是投资者需求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反映。在股市赚钱效应下,加速布局权益类业务成为投资者和银行理财公司双方共有的必选项,未来前景可期。
收益分化下,投资者如何应对?
一方面,对于偏好固收类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而言,追求稳健性是其第一诉求,因此客观、理性看待债市调整是这部分投资者的必修课。
关于债市的后续调整,招银理财称,短期看,本轮债市调整尚未结束,但也不宜过度悲观。本轮财富效应带动的居民风险偏好抬升在短期内或有一定持续性,整体市场交易情绪对债市可能形成一定压力。但剔除市场情绪因素后,当前资金利率、经济节奏、政策取向等层面大概率不指向债券市场大幅调整。从中期视角看,支撑债市的主线因素并未发生改变,基本面和货币政策环境对债市而言仍偏顺风,建议投资者保持良好心态,耐心等待净值修复。
普益标准同样认为,债市都会经历正常的周期波动,但长期维度呈现熊短牛长的特征,且修复速度较快。即使债市发生调整,投资者也不必过于惊慌。理财产品的波动往往不具备持续性,且“浮亏”并不是真亏,若一有波动便进行赎回操作,操作频率过高不仅容易产生不必要的手续费,还可能错过后续上涨收益,因此如果某一阶段银行理财产品的波动幅度在可承受范围内,不妨耐心持有,以静制动,静待时间馈赠。
另一方面,对于偏好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投资者而言,在经历了银行理财的净值转型和 “破净”洗礼之后,他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虽然相较于传统的固收类产品,权益类产品的风险略高,但其潜在的高收益值得关注。这部分投资者对于风险的偏好相对较高,他们倾向于将资金投资到混合类、权益类理财产品中,从而实现固收类、权益类等资产的合理配置,进而将投资组合的风险敞口控制在一定水平。
时间是价值投资者最好的朋友,对这部分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而言,其可通过构建分散化投资组合的方式参与权益类资产投资,在长期复利中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而面对某一阶段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短期大涨的情况,业内人士也建议投资者要紧跟市场动态,了解底层资产,不要追逐短期过高收益,而是做好理性投资、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同时,建议投资者定期、客观地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进行重新评估,并结合市场环境动态调整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避免在投资活动中承担过度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