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随着自己看手机玩手机的时间增多,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开始下降?
当你刷到一个不错的视频时,你似乎会因为获得了新的见解而感到振奋。但很快,当你把这个视频按下收藏后,那些原本吸引你的东西,好像已经完成任务一样,接下来,你可能都不会继续打开这个视频学习了。
可以说,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时刻都在有意无意地接收着海量的信息,但真正能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却少之又少。
那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实际上,问题在于我们将简单的信息接触与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混淆了。
有效的学习包含了一个深入处理信息的过程。
假如你在接触到某个信息后,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整合,那么这个信息不过是一闪而过的片段,不会成为你长久的知识储备。
因此,若想将接触到的信息变成自己的财富,并借此提高自己的思考层次,就需要建立不同知识点间的连接。
知识的转化
当你在阅读书籍或浏览视频时,重要的是要掌握一项技巧:利用你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诠释所接触到的新信息。
举个例子,假设我在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中读到了这样一段话:
大脑对孤立的信息难以形成长期记忆,往往看过即忘;唯有将信息组织成可视化的结构,才能形成稳定的概念框架,并进入大脑的新皮质区。
这段话传递的内容,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觉得很有价值;而且理解这段话可能只需要几秒钟。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将这个理论付诸实践。
为了真正吸收这段话的内容,我可能需要花上十多分钟的时间,从日常生活中找出符合这一观点的实际例子。
我会思考,这个概念可以怎样广泛地应用?首先想到的就是“归类记忆”这种方法。
如果我们试图记住诸如“飞机”、“苹果”、“数码相机”、“自行车”、“葡萄”、“手机”、“宝马”、“笔记本电脑”和“橙子”这样的词语,直接记忆的话,可能很难一次全部记住。
但如果加上一个处理步骤,把这些词汇按照类别进行整理,比如分为交通工具(飞机、自行车、宝马)、水果(苹果、葡萄、橙子)以及数码设备(数码相机、手机、笔记本电脑),那么记忆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借助这种“可视化结构”,回忆时是不是变得更加简单了呢?
除了记忆之外,我们在生活中是否也有其他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类似的结构来提高理解和应用效率呢?
类似地,我们在表达时也可以运用这种结构化思维。
表达的结构化
许多人之所以难以清晰表达内心的想法,主要是因为他们未能理清自己要传达的观点。由于缺乏条理性,表达时便缺少了一定的结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急于开口,要么听众无法理解你的意图,要么你所说的话不能准确反映你的真实想法。
比如,当你的上司要求你总结今年的工作成果时,你会怎么回答?
如果你的大脑中没有一个清晰的表达框架,你可能会这样回答:“今年我的表现还算不错,有几个项目都成功签约,还与几家广告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公司带来了许多业务。希望明年能继续保持,为公司创造更好的成绩!”
虽然这么说也没错,但听者可能仍然不清楚你具体做了些什么,只知道你完成了很多任务。
然而,如果你采用一个结构化的表达方式,比如:
开头陈述主题—引入具体成果—详细说明—结尾总结
那么按照这个框架来表述,你会说得更为明确:
“感谢公司及同事们的支持,今年我们团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在年初和年中,我们成功争取到了来自两家房地产企业的三个大湾区商业地产项目,并且在资金使用上掌握了主导权。这是第一个亮点。
其次,在广告合作方面,我们与三家合作伙伴签订了最优合作协议,他们在我们项目的拍摄及宣传上承担了全部责任。由于他们覆盖了所有宣传渠道,我们在广告推广上可以高枕无忧。这是第二个亮点。
最后,得益于团队成员的辛勤工作,下半年我们的业绩同比增长了约6%,几乎是去年的一倍,创造了新的记录。
在此,我要感谢所有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正是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希望来年我们再接再厉,为公司带来更多好消息。谢谢!”
这样表达,显然比最初的版本更加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这就是结构化表达的力量!
无论何种情境,我们都可以从“结构化”的方法中受益匪浅。即使是整理杂乱无章的房间,只要将物品按照功能进行分区整理,就能显著提升生活的便捷性。
当你经历了上述“消化”的过程后,你是否对“将碎片化的信息以可视化结构的形式整理,才能更好地进入我们的大脑”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书本或文章中的信息,仅仅是外界的信息,并未真正成为你的一部分。
只有当你通过个人的思考和理解来“消化”这些信息,它们才能转化为你自己的知识,进而增强你的思考能力。
因此,当你接触到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时,应该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解读它,并从生活中找出至少三个相关的实例,将它们与该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新的认识。这样,你才能真正从这些信息中获益,而不是看过即忘。
真正懂得学习的人,会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构建起关联性的结构体系。通过运用这样的体系,你所学的内容才能真正增加你的知识积累。
构建知识关联的经验体系
当我们接触一个新的知识点时,记住它是最基本的第一步。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探索如何将这个知识点应用于实际。因为只有通过应用,这个知识点才能真正融入我们的思维体系之中。
应用不仅是对记忆的加强,也是理解知识后的自我表达。通过相关的实践,我们能够从中积累经验。
如果你想建立一个知识关联的体系,就必须将所学的知识点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应用,从而获取相关经验。
经验是一种无法直接传授的东西,它需要个人亲自经历和体会。
比如说,在学习驾照考试中的科目二时,教练教你当车辆后视镜与直角弯道的转角对齐时,应立即转动方向盘,使车头进入转弯路线。
记住这句话可能只需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即使你能倒背如流,也可能并不知道如何实际操作。
只有当你亲自上车,按照这个方法实际操作一遍,这个知识点才会与你的亲身体验相结合。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相吻合,让你得到反馈信息,从而可以不断调整你的做法。
在这个过程中,你对周围环境的分析和对汽车操作的掌控逐渐形成一套下意识的行为规则。随着你对这两方面的熟练度提升,这套规则就会变成你经验的一部分。
因此,熟练的司机在转弯时,无需刻意去想转角是否与后视镜对齐,几乎瞬间就能完成转弯动作。
此时,转弯的知识点已经与你操控方向盘、油门和刹车的动作,甚至是当前路况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结构,帮助你顺利完成转弯。
这就是经验。这些东西是无法直接教授的,只能靠自己去感受和体会。
无论你学习什么,都应该尝试将所学的知识点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实践,获得属于自己的直接经验。
读了写作指导书后,试着自己动手写一篇文章;了解到某个提高口才的方法后,也要亲自去试练几次。
只有这样,你学到的东西和实际操作之间才能相互对应。依据这些对应之处,你才能调整方法,将其变成自己能力体系的一部分。
当然,这只是针对技能类知识点的实践方法。
如果你接触的是概念性的知识点,那么实践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概念解释给自己听,直到你能清楚明了地表达出来为止。
另一种实践方法则是主动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结构。
构建知识点之间的结构
我们在阅读书籍时,会遇到大量的知识点。
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接收每一个知识点,而没有将它们系统化,那么这种学习方式将是杂乱无章的。
为了让这些知识点有效地存储在我们的大脑中,我们需要遵循两个实践步骤:
第一步,识别知识点背后的现有结构;
第二步,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创建一个结构。
例如,前面提到的“工作报告”那一段话。这段话可以根据一定的结构来组织,同时也可以通过对这段话的分析来揭示其背后的结构。
如果你认真思考,就会发现一个清晰的表达逻辑,知道应该先说什么,接着说什么,最后又该如何总结。
按照这个框架,当你下次需要在公众面前发言时,就可以借鉴这个结构,用你自己的话来表达你的观点。
否则,如果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内化过程,即便你读再多的演讲技巧书籍,也无法学会如何组织语言。
同样地,如果你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没有找到当前内容的表述结构,没有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作者是如何布局的,那么即使你读完了整篇文章,这些分散的知识点也很难通过一个稳定的结构进入你的记忆中。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阅读了许多所谓的“干货”文章,却依然感觉没有学到什么东西的主要原因。
每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结构,通过这个结构,作者将相关的知识点有条理地排列开来。只要你能找到这个结构,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这些知识。
那么,如何检验你是否找到了这个结构呢?
正如之前所述,你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这个知识点,并且看看这个知识点与其他部分之间存在怎样的直接或间接联系。
这就是为什么阅读书籍时要看目录的原因。
因为目录本身就是一个章节排序的结构图。通过查看目录,你可以大致了解这本书将会涵盖哪些内容。
借助这个框架,用你自己的话来复述这个结构也会变得更加容易。
当然,这种显而易见的结构比较容易发现。而对于那些隐含的结构,则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和探寻。
主动构建关联结构
当你发现了文章中存在的固有结构之后,下一步就是自己构建一个关联性的结构。
正如我在开始时所提到的,这样做有助于对知识点进行“分类管理”,以便于随时调取和回忆。
比如,对于上面提到的“行为”这个知识点,你可以将其归类到“个体分析”的专属文件夹中。
为什么是“个体分析”呢?
因为我发现这个知识点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观察个体的外部表现,从而为我对他们行为的分析提供依据,所以我创建了这样一个文件夹。这样,凡是与此相关的知识,我都将它们收纳在这个文件夹里。
如果你认为这个知识点属于心理学范畴,那么可以创建一个名为“心理学知识”的文件夹,并将你已经整理好的知识点结构放入其中。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知识点的结构会不断增加,并与其他知识点产生交叉和联系。正如文章开头所描述的,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可以联想到三个或更多的应用场景,这意味着这个知识点已经成为了你思维体系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
每当遇到一个新知识点时,至少要想出三个或更多相关的实例。
然后,通过实践的方法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出来,获得自己的实践经验,无论是模仿操作一遍,还是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这个知识点。
最后,建立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包括发现知识点背后的结构以及用自己的方式来构建一个结构。
现在,你可以尝试运用文中提到的方法来分析这篇文章,看看自己如何才能构建出一个稳固的知识结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