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新知识# #把资治通鉴文言文版读完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国学经典# 博匀笔记
博匀经典晨读(1657):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六卷》——《晋纪十八》第三段:名之攸彰,道之攸废。
原文:
导以江夏李充为丞相掾。充以时俗崇尚浮虚,乃著《学箴》。以为老子云,“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岂仁义之道绝,然后孝慈乃生哉?盖患乎情仁义者寡而利仁义者众,将寄责于圣人而遣累乎陈迹也。凡人见形者众,及道者鲜,逐迹逾笃,离本逾远。故作《学箴》以祛其蔽曰:“名之攸彰,道之攸废;及损所隆,乃崇所替。非仁无以长物,非义无以齐耻,仁义固不可远,去其害仁义者而已。”
诠释:
江夏人李充学识非常渊博,尤其崇尚儒家学说。东晋丞相王导特别看重他,把他征召到自己的府衙中做了一个助手。李充看到东晋很多人崇尚道家学说,喜欢清谈、虚无,他很是不喜那样的社会风气,于是作了《学箴(zhen一声)》,批判曲解老庄哲学的当时不良的社会风气。
《老子》里面有一句话,说的是:“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李充认为,并不是说抛弃了仁与义,人们就能回归父慈子孝的良好民风上,“仁义”并非是“孝慈”的对立面。只是大家讲的所谓仁义,其实是表面的仁义,是虚假的仁义,是对仁义内核构成伤害的表面定义。人们平时讨论仁义,其实理解仁义的本质的东西很少,反而是伤害仁义本质的居多。
那么仁义的本质是什么呢?
李充在《学箴》中这样说道:“表面的现象越是得到彰显,深层的本质越是被废弃(或者说表面得到彰显的,正是本质可能被废藏的)。只有去除那些表面的浮华,真正隐藏的本质才能得到显化。(什么是真正的仁义呢?)真正的仁,说的是能承载道的本源而生化万物,是德的层面;真正的义,是为人们树立对与错的标准,是价值观的层面。真正的仁义绝不是可以抛去的,需要抛弃的恰恰是危害仁义发挥应有作用的错误认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