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投资者发现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净值出现了回撤,收益不再像以前那样“稳稳当当”,甚至“昨天赔钱了”成了他们最不愿看到的现实。这时候,面对这样的损失,是继续持有还是立刻赎回?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应该坚守等待回暖,有人却认为应该果断止损。那么,究竟哪种策略更明智?
之前的理财产品真的“稳赚不赔”吗?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理财产品的过去。很多投资者或许会疑惑,为什么以前的理财产品看起来没有涨跌,到期后总是能够给我一个约定好的收益?是不是那时候的理财产品更“稳健”?
实际上,这种“稳赚不赔”的错觉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以前的理财产品也存在市场波动,只不过这些波动被巧妙地“管理”掉了。资管新规发布之前,银行理财产品普遍存在刚性兑付的现象。简单来说,就是无论市场如何变化,理财产品的最终收益都是由银行来兜底的。这是怎么做到的?原理其实很简单:管理人会用高收益产品的盈利来填补低收益产品的亏损。这样一来,投资者看到的总是稳定的收益,但实际上,背后的风险和波动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承担了。
这种模式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它给金融系统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因为管理人在承担这些风险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这种风险一旦爆发,可能会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
资管新规:理财产品迎来“净值化”时代
2018年,资管新规的发布改变了这一切。新规要求理财产品逐步实现净值化管理,这意味着理财产品的收益将随行就市,真正反映市场的波动。理财产品不再保证固定收益,投资者不仅要享受市场上涨带来的红利,也需要承担市场下跌带来的风险。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理财产品变得更加透明,投资者可以更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投资表现;另一方面,市场的波动让投资者感到不安,特别是在出现净值回撤的情况下,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理财产品净值涨跌的背后逻辑
那么,理财产品的净值究竟是如何涨跌的?关键在于其底层资产的表现。所谓底层资产,简单来说,就是理财产品将资金投向了哪些领域和具体资产。通常情况下,当这些资产组合的价格上涨时,理财产品的净值也会跟着上涨,反之则下跌。
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通常包括四大类: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以及混合类。每一类资产都有其独特的风险和收益特性。比如,固定收益类资产通常波动较小,但收益相对稳定;权益类资产波动较大,但潜在收益也更高;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风险较高,但在特定市场环境下可能带来可观的回报;混合类资产则兼顾多种投资策略,以期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到平衡。
如何理性分析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
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需要重点关注该产品的底层资产。首先,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特别是“投资范围”一项,了解产品将资金投向了哪些资产类别、投资比例以及具体的投资策略。其次,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可以优先选择固定收益类或低波动性的混合类产品;对于愿意承担较高风险的投资者,则可以考虑权益类或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
远离被“捧起来”的高收益理财产品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尤其要警惕那些被“捧起来”的高收益理财产品。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指出,今年以来,部分资产管理产品尤其是债券型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明显高于底层资产,这种高收益主要是通过加杠杆实现的,存在较大的利率风险。
当市场利率回升时,这些资管产品的净值回撤可能会非常剧烈。如果投资者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视了风险,那么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损失可能会比预期的还要大。因此,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念,坚持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原则。看到“高收益”,就要第一时间想到“高风险”。
你怎么看待当前的理财产品市场?
看完这篇文章,你是不是对理财产品的选择有了更多的思考?面对当前市场的波动,你是选择继续持有还是立刻赎回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让我们一起讨论如何在波动的市场中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