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5岁女童被碾压致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5岁女童被碾压致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上海一10岁男童遭邻居碾压身亡,你怎么看?
怎么看暂且不说,你说的这则新闻网上查不到啊。我能查到的只有上海一10岁儿童骑共享单车,被大客车碾压身亡。
事故发生在上海天潼路浙江北路路口,一十岁左右的小男孩骑着小黄车与一辆大客车相撞,被大客车卷进右前轮胎,小男孩被人从车底救出后送医,却因抢救无效死亡。
对于这件事,我想说,首先希望网友在提问的时候还是实事求是,弄清事实,不要随便就在网上说了,网络传播速度是很快的,尤其是很多社会性问题。
其次,希望城市要加强对共享单车的监管。共享单车的确带来了很多方便,但也存在隐患。我之前在西安待过,那里的共享单车很普及,有的都能从市中心骑到临潼去!每到上下班的时候,道路上放眼望去,全是小黄蜂,的确存在安全隐患。而且,有关部门应该限制一下年龄吧,不能谁想骑就骑。
第三,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尽到监护责任,要督促自己的孩子尤其是不满12岁的孩子,最好不要单独骑单车到马路上,至少不没去车流量大的地方吧。
总之,还是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5岁孩子简历走红,作为家长,你怎么看“如此优秀”的孩子?
近日,一位5岁小朋友为了读国际学校准备的简历,妥妥的上了各大媒体平台的热搜。成功演绎了什么叫做“别人家的孩子”!
一份长达15页的简历,包含男孩的家庭、性格、经历、爱好,以及父母的教育观、老师评价,还附上了一份2018年英语阅读书目。
想想这个年龄,很多孩子还在叼着奶瓶,赖在地上打滚,玩的游戏也顶多是堆堆积木,玩玩遥控玩具,可人家的游戏是搞搞实验,研究一下重力、浮力、密度、热胀冷缩和多米诺骨牌效应……就算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未必整得出这么丰富的简历。
看这孩子的简历,完全就是为了就读国际学校准备的。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是复旦高材生,都在著名的国际公司担任要职,父母完全有实力将其培养成简历所写的那样,可以说这个孩子是典型的“复旦二代”。在他父母的目标中肯定是:你再差也不能差过爸妈吧! 这些年,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成了家长们的焦虑点,总是生怕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提前教育、过度教育成了众多家庭的关注点,但说实话,这其中有很多盲目从众的成分。
在陌上花看来,如果家中有这个经济实力,或者父母有高学历,让孩子上更好的国际学校,能读精英班,或者能够很好的规划孩子的教育,那是最好了。
但这不是大多数孩子的家长应该模仿的对象,因为,毕竟大多数孩子只是普通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只是普通的父母,家庭也只是普通的家庭。作为普通家庭、普通孩子的家长不需要焦虑,也不应该将这种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最要紧的就是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提高,给孩子做出一个好的榜样,让孩子身处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这远比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要强。
我也曾给孩子做过简历,只不过那份简历放到一大堆简历中就很一般了。现在回忆起来,这一方面是社会催生之物,另一方面是家长在自己意识指导下,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做出来的,对孩子很直观的一种 “推销”方式,希望孩子能上一个自己认为的好学校。谈到对“如此优秀孩子”的看法,我有三点思考:
1,对于简历上所表扬的优秀孩子,我相信一些孩子的确表现非常的优秀,否则父母无法做出来优秀的简历的,就是做出来也会虚假起反作用的。
但是我更担心无数人口中的称赞淹没了优秀的孩子,渐渐地使之“泯然众人矣”。所以我希望孩子优秀,但我更希望成年人能以平常心看孩子,因为孩子的路还很长,孩子很单纯,他需要赞美,但不需要过度的赞美。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为他就是孩子,有不同于成年人的特点。
2,对于儿时表现非常出色的孩子,家长容易不自觉地产生一种高期望,处理不当,容易给孩子造成过分的压力。外人夸孩子成绩好、博古通今、说话做事有分寸,很多时候听听就算了,因为孩子的成长不是为了博得他人的夸奖,父母养育儿女也不是为了表扬,教育孩子和孩子接受教育就是为了让这个孩子成长为更好的他自己。,
3,所以面对非常优秀的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家长就尽可能地为他创造一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吧。建议读一读《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让孩子的优秀成就他。
如果是他人的孩子,自己就羡慕羡慕祝福祝福就好,可千万不能拿来和自己家孩子做比较。无论别人家孩子多么优秀,做为爸爸妈妈,我们最爱的依然是自己的孩子。
再优秀的简历也代表的也是过去,它的用处也许就是上学择校的一个工具,孩子的路是前方。对于一份简历,没必要那么地大惊小怪,值得重视的是简历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内容。
几天前一份五岁孩子的简历,刷爆了我的朋友圈,本以为热度很快就过去,可是今天看到同事居然在学习如何做小学生简历!我的天哪,我那同事还没结婚呐,顺便瞄了一眼这些精挑细选的简历,顿时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
某位学霸妈妈给儿子做的升学材料,各种奖状啥的,厚厚一沓,分门别类,简介从上一代朔本追源,自我介绍,家庭介绍,父母教育观念,家庭教育资源等开始,孩子日常修炼技能分类,修炼时间作息安排,获得的各种荣誉,以及这些年取得成功的心路历程总结等等,其中包括各种证书、奖状、照片,ppt数十页。这仅仅是一份小升初择校的简历而已。其用心和说服力直接碾压了211毕业生。
同事说,她将来就按照这个简历去培养教育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在起跑线领先冲刺。令人望而生畏的后天培养!
简历是自我介绍的最好装饰品,更是求职闯荡江湖的敲门砖,但有时候,简历是成年人的自尊心游戏,盲目的跟风晒娃,晒证书,不一定对孩子有帮助,很明显,我的这位同事没有领悟简历里面传达的真正内涵。
重读那份五岁孩子的简历,看看人家是怎么努力的。
教育不是短跑冲刺,而是比长跑和毅力的马拉松。教育本质是求知,单纯为简历贴金,孩子累,父母操心,很难双赢。不要只模仿别的父母,对孩子“步步紧逼”,男孩爸爸说,“人生是长跑,不要太在乎起始点上的细微差距。”
他们的家庭教育观是:“多尝试,追求过程;少考试,淡化结果——精彩的过程终能带来丰硕的成果。”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父母从来没有缺席过。
“每周五天,每天两个多小时的有效陪伴,从文到武,从静到动。”不是一股脑地把孩子的事情丢给老师、丢给特长班,逼迫孩子努力,自己毫无作为。
而是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成长,陪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起用物质代替父母陪伴,父母忙工作、忙事业的无奈。简历中的小朋友父母,都是国际公司高管,忙于工作的同时,却仍然调配时间,陪伴孩子。
除此之外,两位家长为孩子设计的课程,涉及文史、数理、艺术、运动各个方面,用足了心思。
但他们不要求孩子“每门课学了就要精通”。而是引导、鼓励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可能,帮他找到真正最感兴趣的事情,以便于未来他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而无论是阅读、绘画,还是游泳、钢琴,没有兴趣,“只严格在过程中,并不太追求结果”。
过程严格,是为了让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有认真端正的态度;不追求结果则是给孩子一个宽松快乐的环境,不会让孩子在重压之下喘不过气。这样积极开放的环境,不会消磨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更不会把孩子变成“考试机器”。
反观如今许多父母“要成绩、要分数、要证书”的教育方式,不得不说,拥有这样豁达的父母,是孩子的幸运。
简历中的孩子,最令人惊讶的是他的书单。有网友感叹:他五岁读的书已经比我这辈子读的都多了。几乎所有家长都会教育孩子:“好好读书。”只是,其中许多人看重的,仅仅是试卷上的一个分数。但其实,读书带来的还有更开阔的眼界。这个孩子的惊人阅读量,必然不能只靠强迫、靠死记硬背,而是需要父母一点点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再加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知行合一”。
简历中孩子自称:“我在台上落落大方,从不怯场,是幼儿园年度表演的主持人”。
从孩子出生起,家长就带他走出家门,经历世面,眼界+足迹会让孩子有着不一样的启蒙世界观。闭门造车不会培养孩子的气度和自信心的,面试的老师说过,现在很多孩子缺少那种自我气质,陌生场合的怯场,交流中的刻板,都是通病。
不可否认,简历的目的就是为了择校,上名校是首选,谁都知道,好的教育都是有限资源,抢占了这个资源,父母就等于为自己的孩子抓到好牌,而孩子也意味着起跑线抢跑。家长们焦虑,怕孩子输在起跑线。到底这条线在哪里?扪心自问,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助力孩子人生高度、人生质量,不是一份简单漂亮的简历,而是父母本身对教育理解的高度。起跑线本身就是一场马拉松,只折腾孩子,却忽略自我成长的教育,最后谁能冲过终点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5岁女童被碾压致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5岁女童被碾压致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