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仍是选择
虽然如今已经进入了低利率时代,但普通市民仍然需要把银行存款作为一种重要理财手段。
7月下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随即多家中小银行也纷纷跟进调整。如因高利率一度饱受市场关注的江苏银行,也完成了调整,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的利率分别降至1.45%、1.65%、1.95%、1.95%。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存钱似乎已不太合算。
但是,我们仍然要分配一部分资金存入银行。存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人财务管理习惯,它的意义包括为紧急情况提供资金保障、提高财务安全感、为获得新的投资机会做准备、退休规划、大额支出、债务偿还甚至实现财务自由等等。总的来说,存钱是一种对未来的规划和准备,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财务稳定性和生活质量。
存款可以产生利息,但在存款利率大幅度下滑的背景下,想要靠银行存款增加财产性收入,就必须加大投入。3年期存款利率已经从3年前的4.18%下降到2.4%,100万元存款的年利息从4.18万元,降低到2.4万元,要想同样获得4.18万元,本金要增加到174万元。
在本金不增加的情况下,还想获得同样的财产性收入,就需要冒短期亏损的风险,投资收益率更高的产品。如银行R2级理财产品或纯债基金,历史业绩在年化收益率3.5%~4%,近期业绩比较基准在年化收益率2.5%~3.5%。
由此可见,存款利率不断走低,把存款投向理财市场可能会成为一种替代方案。需要提醒的是,投资者在转投其他产品时一定要平衡风险和收益,选择与自身风险偏好相适应的产品,切勿盲目追求高收益。
高息股可作为优质选项
高息股也是获得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股息可以算作财产性收入,资本利得又可以增加投资的本金。通过红利再投资的方式,能够获得复利效应。
以中国银行为例,在2014年分红以前,投入10万元,以2.73元/股的价格买入36600股,然后在每年分红当天以开盘价重复买入。经过10余年长期分红复投之后,2024年总股本已经达到67700股,较2014年增加了31100股。按照目前4.72元/股估算,资产已经由当初的10万元,增长到31.95万元,增幅为219.5%。
不过,需要注意高息股的选择,那些业绩稳定、分红可持续且股息率较高的股票才是真正的高息股,而不是那些仅仅某一次分红比较高的股票。以上述案例中的中国银行为例,其最近10年分红一直保持增长态势,由2013年度的每10股派息1.96元,增长至2023年度的2.364元。
高息资产主要来自银行、石油、电力、煤炭、交通等行业。具体来看,国有大行因持续分红、分红稳定,并且兼具“指数稳定器”功能,因此成为大资金的底仓品种,也是高息资产投资者所钟爱的资产,主要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在石油行业,当然是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石化3家“巨无霸”公司分红能力最为突出。以中国石化为例,A股股息率达到6.2%左右,2016年以来连续8年股利支付率在60%以上,配置价值较高。
此外,其他行业也有不少业绩稳定、分红持续增长的上市公司。比如在水电行业,长江电力、华能水电、川投能源、国投电力就属于行业佼佼者;煤炭行业中包括中国神华、陕西煤业、兖矿能源、中煤能源、潞安环能等,也是高息股拥趸的“心头好”;在公路铁路方面,大秦铁路股息率常年保持在6%以上,招商公路、宁沪高速、山东高速、深高速等,分红也不吝啬。
红利型基金也是很好的选择
不会选择高息股的投资者,还可以选择红利型基金,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稳定获利让红利型基金具备相应的优势。据了解,红利型基金的投资方向通常具备高股息、高ROE、低估值、大市值,天然具备与科技成长类资产搭配作为杠铃策略的优势。华夏基金认为,如果将投资红利资产的要点凝聚成一句话,那就是:要现在、要确定性、要更多的分红与现金。因而,“股息率”就是红利资产最重要的“定价体系”之一。
与此同时,政策也鼓励上市公司分红,让红利型基金投资逻辑仍旧有效。随着新“国九条”落地,当前的监管思路越加明晰,高股息及稳健分红板块符合长期价值投资取向,或许正在演变成为中长期的投资逻辑。
其中,红利主题投资成为一大热点,分红水平高且稳定的资产受到青睐。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越来越多的ETF也进行了分红。截至目前,共有24只ETF产品进行了30次分红,累计分红金额超55亿元,受到了市场广泛的关注。
据了解,在满足基金合同中的分红条件下,红利ETF产品就可以进行分红。一般情况下,ETF的收益分配无需以弥补浮动亏损为前提,也就是说,即使ETF净值有所浮亏,但只要其跑赢基准指数,实现了“超额收益”,同时满足基金合同相关条款,就可以考虑进行分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