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今天咱们就说说“教师”两个字的来历。
2
“教”字的甲骨文实在太形象了,我们看它以前的字形:左边是“爻”和“子”,右边是“攵”。“爻”其实就是算数用的小棍儿(古称算筹),代表了古代教学的内容;“子”就是小孩儿,代表教学对象是孩子;“攵”是一只手拿着教鞭,代表着教学方法。所以 “教”字本身就把教育的三个要素都涵盖了。
3
跟“教”相对的是“学”。甲骨文的“学”由表示算筹的“爻”、摆弄算筹的双手和表示房子的“介”组成。这不就是学习的场景嘛!
4
在“学”的金文中,房子中加了一个表示小孩的“子”,有的还多了一个表示手拿着教鞭的“攵”。学习的场景更丰富了。
5
如果把金文“学”字外围的双手和房子去掉,就成了“教”字中的“爻”,说明我们祖先很早就意识到“学”中有“教”,将经验传授给受教育者,学习才能更加高效。
6
再来说说“师”,师其实是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单位,在古代,五个人叫“伍”,五个“伍”是“两”,四个“两”是“卒”,五个“卒”是“旅”,五个“旅”就是 “师”,五个师叫 “军”。那一个师到底有多少人呢?两千五百人。后来“师”泛指军队,比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7
一个师确实是不少人呢,所以后来引申为众人,比如“兴师动众”。众人汇聚的京都被称为“京师”。辅佐国君、教化众人的长官也叫“师”,师就成了官员。
8
后来把掌握专门知识或者擅长某种技艺的人也叫“师”,比如“琴师”“厨师”等。又引申为传授知识、技能的人,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年纪老、辈分尊的传授学术的人,就被称为“老师”,韩愈《施先生墓铭》:“自贤士大夫、老师宿儒、新进小生,闻先生之死,哭泣相吊。”现在是对教师的尊称,不管年纪多大,都是“老师”。
9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师说》,专门讲老师的。他说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就是说,老师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老师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老师还会解决学生的困惑。在成长的路上,如果有好的老师指引,就不会走歪。这就是人们尊敬老师的原因。新生刚刚入学,在新学年的开始,就应该记住老师的辛勤和光荣。
来源: 科普时报 漫画:杨仕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