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最近持有理财的客户一定有很多的不解,那就是~预期收益怎么如此不靠谱?比如某国有银行某款短期理财,赫然显示年化收益率4.35%,但是买入之后一个月,却是-3.57%,跟风购买的投资者大呼:上当了!
那么,理财的“预期收益”为何这么不靠谱?!
在此,我先下定论:理财早就没有预期收益啦!(至少书面不允许出现)
资管新规公布以来,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宣传理财的预期收益!(见下图)
那么为何我们还能看到理财产品详情页的“预期收益”呢?[抠鼻],毕竟,我们很多人选择产品时,往往是根据这些“预期收益率”来做出的,毕竟这可是过去好多年的经验!
下面我就截取了一些银行理财的详情页,里面赫然在目的是,银行并未公布过所谓的“预期收益”,取而代之的是:业绩比较基准、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近期收益率等等,其中过往业绩是各家银行使用最多的表述。(见下图)
过往业绩,只能代表该产品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表现,而过往优秀业绩的产生更是多方面的结果,比如:产品成立的节点、管理人员的能力,债券市场的行情,理财子公司的费率优惠……
过往业绩确实能肯定一只产品的优势,特别是管理人员的投研能力,但还有些没法左右的因素会影响产品接下去的表现,例如债券市场的变化,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等等。而这些因素,相比较产品经理的能力,更能决定该产品下一阶段的表现,正所谓:风口上,猪都能飞翔。
那么“过往收益”,对于购买理财真的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吗?[机智]
非也!
一些运营时间比较长的理财产品 (至少三年以上),从优秀的过往业绩推测,他们的投研能力,风险把控绝对是出类拔萃的。而且这些产品,往往是各家理财子公司的明星产品,为了打造公司的金名片,投入的精力、心血,绝对是有保证的。对于这些产品,我们也可足够信任。
总结一下就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表现优秀的产品,是值得信赖的。
理财产品的选择,就不能心血来潮,我们更需要仔细研究产品说明书,产品历年表现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不会掉入各种“坑”。
关注我,12年国有银行财富管理工作者,为你带来贴地气的财经小知识。
#投资理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