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近动作不断,到底是不是在搞量化宽松?
现在到底是不是在搞量化宽松?仔细分析下就能够看清楚其中的真相。央行最近的动作不断,央行现在到底是不是在搞QE?仔细拆解一下它的动作。
·第一个动作就是8月29日央行就宣布从公开市场业务的一级交易商那里买入了4000亿元的特别国债。这次买入的特别国债是财政部在2007年和2017年发行的特别国债的续作的安排。
·第二个动作是上周五央行也公告在8月份的时候央行一共从公开市场买入卖出了很多国债,其中8月份净买入的国债是1000亿元。
看了上面两个动作之后市场的感觉就是央行不就是在搞类似量化宽松和收益曲线控制的动作吗?但是央行一直表示入市购债并不是量化宽松。同时央行完成本次的入市操作以后不少专家也站出来说央行的动作不代表量化宽松。来看看这些动作背后的真相。
首先这一次4000亿特别国债的到期续作到底是不是基础货币的投放?需要看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这一笔国债之前到底是不是在央行自己的手里面持有。如果央行之前已经持有这一部分国债,所谓的到期续作的确不会影响货币的总量,但是如果不是必然就会增加央行对市场货币的供应量。
不管如何得明确财政和央行是两条线,按照银行法的规定央行是不可能直接从财政部购买国债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央行对于财政部到期国债的直接续作操作。
财政部如果想完成续作应该是怎么样?先从一级市场交易商那里完成续作,央行再从二级市场把这部分续作的国债买回来。从实际的公告内容来看央行实际上也是从公开市场也就是一级交易商那里买回了4000亿特别国债。这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实际的操作结果就是入市购买了国债。
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就要看一个非常重要的央行的数据,那就是他的资产负债表上持有的国债量。
如果央行最新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央行国债的持有量没有变化,那这代表什么情况?可能就是央行采取了先缩表再扩表的动作,即这个所谓的国债续作是分两步进行的。
·第一步是财政部先向央行赎回了到期的国债4000亿元,马上在一级交易商那里再借力一笔4000亿元的等额的新债务,随后央行再从二级市场把这个债买入,这才是标准的一个国债到期续作。
这个过程中很明显央行是先缩表后扩表,与之前的这个状态相同,最终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没有变化。如果说最新的资产负债表显示央行又增加了4000亿元的国债持有量,那这意味着他肯定会增加4000亿元基础货币的投放。
那我们大家来说说这到底算不算是量化宽松?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一次公开市场操作的另外一个动作,央行这一次操作的方向是买入了短期国债,并且卖出了长期的国债。8月份全月净买入的国债的余额是1000亿元。
→首先央行卖出的这些长期国债不是他自己的,而是之前从金融机构借来的,因此这里就不存在央行缩表的一个前提行为。
→其次整个8月份央行的净买入量是1000亿元国债,这意味着什么?这也就意味着央行实际上向市场投放了1000亿元的基础货币,那么对于市场的流动性肯定还是有影响的。
如果说后续央行每个月的净买入量都是正的,而且是在持续增加的,那么实际上就是持续的在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
那我们再来想想这到底算不算量化宽松?大家可能会很奇怪,你老纠结这个问题干什么?因为很多人可能现在还没有意识到央行入市买债的重要意义。这个工具其实是几个发达国家的央行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美国政府发行的国债,最大的买组是谁?是美联储。截止到去年10月份的时候,美联储持有的美国政府的国债4.92万亿占到总资产的61.56%,应该是最大的买家,今年这个比例会更高。
而日本央行这十几年通过持续购买ETF,最终手里是拿了全国80%的ETF,相当一部分的日本的国债,一半以上的日本的股票都被日本央行给买走了。看看美国和日本央行是怎么走出衰退的,以及美国和日本的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价格是如何慢慢恢复的,应该就能够理解和明白央妈进场买债的重要意义了。
所以央妈的这些动作是不是叫量化宽松并不重要,关键是实质重于名词。所以接下来面临的肯定是一个非常宽松的货币环境,经济目前面临的压力,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宽松只能起到一种刺激和缓释的作用。
最后的关键还是要启动经济的结构性改革,让实体经济能够加快复苏,让社会消费能够迅速的提振起来。否则再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只会导致更多的资金空涨,也许能够让资产价格慢慢的起来,但是实体经济也许还会继续面临压力。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的措施要把治标和治本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结构改革,这才是治本的关键因素。
最后想说的是制作视频不容易,欢迎大家点一下小红心给个鼓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