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刘震云曾言:“别轻易相信知识能扭转人生轨迹,十个人埋头苦读,九个最终可能面临职业迷茫,剩下的一个或许还得靠家庭背景来铺路。有人因求知而精神疲惫,有人因求学而陷入困境,大部分毕业生最终只能从事平凡的工作。”
你凭什么自信,经过十余年的辛勤耕耘,可以超越那些家族世代经商的人?若你出身于农民家庭,你有何底气与那些生于权力、资本或拆迁利益中的二代们较量?
在这个社会,要么靠自己拼搏,要么靠背后的支持者。虽然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些人生来便站在罗马的心脏,而有些人则像是肩负重担的行者。
为何寒窗下的努力,往往难以匹敌家族背景的优势?因为刻苦攻读,虽然体现了个人的努力,但它并不直接转化为财富的积累,甚至不是开启财富大门的钥匙。
与出身、外貌相比,勤奋学习似乎从起点上就处于劣势。毕竟,出身显赫或天生丽质之人,或许拥有更高的智商与情商,他们的学习态度也可能更加积极。
刻苦学习,不过是影响个人未来发展的一个方面,而非绝对优势。它提供了一种确定的成长路径,但在这一路上,成功的评判标准往往仅限于学术成绩。
然而,在现实世界里,财富的积累并无定法,成功的定义亦无固定模式。没有人能明确指出通往成功的捷径,也没有人能教你如何迅速致富。
简而言之,寒窗苦读并非财富积累的直接手段,它更多是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工具。有了这样的工具,能否发挥其最大效能,还需看个人的社会网络与资源。
即便你学业有成,但在学历这条路上,依然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划分:顶尖学府如清华、北大被视为最高,其次是985工程大学,然后是211工程大学,普通本科院校,最后是专科及以下。
历经十年寒窗,毕业后你会发现,学历不仅反映学校的不同,更是个人天赋与后天努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文子·自然》有云:“善于利用众人力者,不必依赖乌获之力;善于借助众人之势者,天下之大皆可为我所用。若无权势之助,不遵循自然法则,即便是圣贤也无法成就大事。”
贫穷者的辛勤付出,往往难以摆脱贫困的命运,反而可能无意中促进了富人生活质量的提高。由于身处困境,他们难以看清事物的本质,也难以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世间之事,唯有迅速行动方能不被超越。起步晚者,一旦失误,后续每一步都会更加艰难;而那些先驱者,则永远占据着有利的位置。
成功孕育新的成功,富人家的孩子更容易继承家族财富。历史上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中,头等舱乘客的生存几率远高于三等舱乘客。
这揭示了一个现象:社会地位越高,面临的竞争反而越小。对于普通人而言,跨越阶层的机会屈指可数,分别是高考、婚姻和职业生涯的选择。其中,高考不仅是难度最高的,也是最不确定的。
古人有云:“家道中落则子女经商,家境殷实则子女从政;家族声望高则留在故土,家境贫寒则外出谋生。”实际上,阻碍普通人向上流动的最大障碍,并非富二代或官员子女,而是那些来自教育世家的后代。
富家子弟凭借家庭的社会资源选择较为冷僻的专业;官宦子弟借助家庭的政治背景出国深造;而教育世家的子女,则是农民家庭孩子前进道路上的主要对手。
即使农民家庭的孩子能够通过努力超过这些教育世家的后代,但到了他们的子孙一代,可能又会重新回到社会的底层。因为社会结构就像一座金字塔,为了维持稳定,必须保证大多数人在较低的层级。
学习并不能直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它所能做的,只是增加个人的知识库存。它让你获得一种技能,这与学习操作挖掘机、学习美发或是烹饪技艺没有本质的区别。
这里所说的“读书”,特指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学习,并非广义上的知识探索。缺乏教育的人,往往视野狭窄,容易自满自大,变得更加无知。
刘震云在其著作《一句顶一万句》中提到,穷人要想改变命运,必须敢于承担他人不敢承担的风险,愿意承受他人难以承受的苦难,同时掌握他人无法掌握的技术或资源。
不读书的家庭难以摆脱贫困,富裕的家庭如果不注重教育也会逐渐衰败。连续三代人不重视教育的家庭,最终可能会陷入无知的泥潭。家境贫寒但志向高远的人,最好的出路便是走出封闭的环境。
倾听智者的言语,胜过长时间的自我摸索,一句话的真谛,可能胜过无数的空谈。如果对人性和社会的本质不够了解,不妨阅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这是一部荣获多项荣誉的作品,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深刻的哲理,理解其中的道理,可以让人少走许多弯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