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主义认知行为学的讲义
名词解释:
知识:指一切已经公开发表或应用的文本知识、技术技能、物质装置等。
阐释:"阐释"是一个动词,意指详细解释、阐述或说明某一概念、理论、事件、现象等的意义、内涵、原因、过程、影响等。它要求深入分析和理解所讨论的对象,并用清晰、准确、有条理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以便读者或听众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
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或者可以说是我们自己并没有“觉察”(经过深入探究与反思的)的一些行为,无意间就发生与完成了。
当今社会是各种知识、信息爆炸、且很多是相互关联、互助干涉的。我们作为被喂养的或主动寻食的鱼儿浸没在这样的知识的海洋牧场里,各种知识就是我们吞食的食料,以支撑我们生长(现实中即指我们输出各种行为,参与社会行动)。
现实的科学的人的认知层次包括:
1.直觉与感性认知:在这一层级,人们主要依赖直觉和感性经验来处理信息,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2.概念与判断认知:随着学习的深入,人们开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和判断。在这一层级,人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事物进行分类、归纳和判断。
3.推理与逻辑认知:推理和逻辑认知是认知的高级阶段。在这一层级,人们能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论证,解决复杂问题。
4.创造与创新认知:创造与创新认知是认知的最高层次。在这一层级,人们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现实的科学的人的心智运转层次包括:
1.注意力分配:心智运转的第一步是注意力的分配。在面对复杂任务时,人们需要集中注意力,将有限的认知资源分配到关键信息上。
2.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是心智运转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人们需要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和存储,以便后续使用。
3.策略选择:在处理复杂任务时,人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策略来指导行为。策略的选择取决于任务性质、个人经验和认知水平等因素。
4.监控与调节:心智运转还包括对认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人们需要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
我们的行为取决于上述认知心智运转模式的支配,最关键的是我们意识上建立起来的对于行为客体“知识”的心智认知。
我们日常经历的现实场景中,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接收与执行已经约定俗成的知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方面是指我们对于知识的感知认知停留在认知层次的前两个初级层次,另一方面是指我们在实践中关注的焦点在于“知识”在“事物”操作运转过程中的“样式结果”的嵌入与表达,而轻视了对于“事物”本身的关注,而且是长时间的这样的执行下去,我们缺乏反思与探究的认知心智运转与行为行动。
当今,呈现于我们周身的知识、技术技能、物质装置等都展现出程式化、标准化、版本系列化、可视化、文本化等特征;同时,今天的公共教育系统的教育模式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的知识技能的普遍提高,另一方面,现今的教学模式也不利于学生建立认知层次的后两个较高级层次。
阐释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历了从人生哲学、现象学到本体论、认识论再到方法论的全面渗透和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阐释学逐渐从单一的文本阐释扩展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
大家如果有过方案公开演示演说,科学课题攻关等经历,应该就会有比较直观的、深刻的体会,我们总是害怕还漏了哪些点没有注意到,没有弄明白,没有解释清楚。很多时候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在作用,还没有进阶到那种以阐释学方法论为基础的认知心智运转与行为行动的阐释主义认知行为学。
阐释主义认知行为学首先强调的是个体对于现有“知识”的习得与尊重,第二强调的是对于对于实践“事物”本身的关注,最后最重要的是个体将“知识”基于“事物”的重新再阐释,这不仅是一种实在的“实事求是”,达成高成效结果的做法,而且也是一种确实的“与时俱进、创新创造”,建立新知识,开创新局面的优秀素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