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第一个理财观念:量入为出
就是根据收入来安排支出,确保开支不超过收入,这是一种稳健的理财观念。
《礼记·王制》中提到“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讲的就是国家理财要先衡量收入,再规划支出。在家庭层面,普通百姓也会根据每年的收成来安排生活开销,比如农忙时多支出种子、农具的费用,农闲时则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古人第二个理财观念:积谷防饥
强调储备粮食或者其他生活物资以防备灾荒或困难时期,这体现了居安思危的思想。
许多朝代都设有官仓,比如隋朝的含嘉仓,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储存粮食以备不时之需。民间也有百姓自建粮仓,在丰收年储存余粮,遇到灾年、战乱或青黄不接的时候,就可以依靠这些储备粮维持生计。
古人第三个理财观念:开源节流
既要开拓增加收入的途径,又要节省开支,双管齐下才能积累下财富。
在古代农业社会,“开源”可以是开垦新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来增加收入;在商业方面,古代商人通过拓展贸易路线、增加经营商品的种类来获取更多利润。而“节流”的做法包括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如减少宴请、控制衣着等方面的支出。例如,一些大家族会制定家规来限制族人的奢侈消费行为。
古人第四个理财观念:安贫乐道
这种观念不强调对财富的过度追求,而是注重内心的满足和平静,即使生活贫困,也能自得其乐,就是降低欲望 ,有个好心态。
孔子赞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许多文人墨客在仕途不顺、生活贫寒时,仍然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专注于诗词书画等精神追求,在贫困的生活中找到乐趣和价值。
古人第五个理财观念:以财发身
古人认为财富的积累应该有利于个人品德和社会声誉的提升,合理利用财富做善事,赢得好名声。
古代的乡绅富商常常会出资修缮寺庙、桥梁、道路,或者资助贫困学子求学,这些善举既能帮助他人,也能提升自己在地方上的威望和声誉。就像现在一些企业家获取了财富以后会做慈善回馈社会,或者一些企业组织员工做慈善,最终的目的都是以财发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